蛋白质,怎么吃最合适

发布时间:2025-09-25


提到蛋白质,大家并不陌生。营养专家建议多摄入优质蛋白,健身教练和减肥博主也推崇高蛋白饮食,于是很多人陷入了肉蛋奶和营养补充剂的疯狂补充中。可不久后又听闻 “蛋白质吃多伤肾”,便陷入 “该多补还是少吃” 的迷茫。那摄入多少才合适呢?下面就结合马冠生老师《营养健康 100 讲》的内容来说说。

我们为什么需要蛋白质

蛋白质是构成生物体组织的基本材料,没有蛋白质就没有生命。

我们需额外从食物获取蛋白质,原因有二:一是人体必需的 9 种氨基酸(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位,共 21 种)无法自行合成或合成量不足,必须从食物中补充;二是人体内蛋白质每天有 1%-2% 更新,部分氨基酸会降解排出,需通过食物补足,维持身体机能。

营养领域中,蛋白质摄入与消耗平衡的 “零氮平衡” 是健康成年人常态;儿童青少年需 “正氮平衡”(摄入大于消耗)以支持生长;“负氮平衡” 则是蛋白质缺乏,长期如此会导致精力差、易生病、水肿、皮肤松弛、脱发,婴幼儿还可能发育迟滞。

当然,蛋白质也不是越多越好。过量摄入会分解产生含氮物质,加重肾脏负担,肾病患者需严格控制;同时还可能导致能量过剩引发肥胖,增加尿钙排泄和肾结石风险。


蛋白质每天吃多少

不同人群对蛋白质的需求量不同。《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(2023 版)》建议,普通成年人每天每公斤体重需 1 克蛋白质,以 60 公斤体重为例,每天约需 60 克。

儿童、青少年、孕妇、乳母、疾病恢复期及健身增肌人群,需求量更高。如怀孕中后期女性,每天需比普通女性多摄入 15-30 克。

不过,无需每天严格按推荐量吃,偶尔摄入不足或略多无需担心,及时调整即可,人体有自我调节能力。


哪些食物中含有蛋白质

多数动植物食物都含蛋白质,但含量和质量差异大。从含量看,动物性食物普遍更高:谷类含 8%-10%,畜禽肉 15%-22%,鱼虾类 16%-18%。

植物性食物中,大豆是 “蛋白质明星”,含量达 35%-40%,是植物蛋白重要来源,也是植物基蛋白产品的主要原料。此外,鸡蛋含 11%-14%、液体奶 3%-4%、豆腐 8%(均按可食用部分算),蔬菜水果蛋白质含量低,不能作为主要来源。

从质量看,动物性蛋白吸收利用率更高。“生物价值” 是重要评价指标,鸡蛋最高达 94%,牛奶 85%、鱼 83%、牛肉 76%、大米 74%、小麦 67%。这主要因氨基酸构成不同,鸡蛋含所有必需氨基酸且比例适宜,常作为评价蛋白质质量的 “标杆”。


日常如何摄入充足的蛋白质

无需精确计算食物量,以免顾此失彼。参照《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》安排饮食,再根据自身情况调整即可,其推荐的食物种类和量兼顾营养平衡与饮食习惯。

大致估算:每天 250 克谷类(约供 20 克蛋白)、1 个 50 克鸡蛋(约 6.5 克)、110 克肉和水产(约 18.7 克)、400 克奶类(约 12 克)、30 克大豆及坚果(约 9 克),总计约 66 克蛋白质,基本满足成年人需求,且多为优质蛋白。

成年人可记住这个 “基础公式”:每日基础蛋白质补充≈250 克谷物 + 1 个鸡蛋 + 110 克肉类和水产 + 400 克奶类 + 30 克大豆及坚果。

有特殊需求者可优化,如减脂增肌人群,优先选高蛋白低脂肪的虾仁、鸡胸肉等,食用量可设为推荐量上限。同时,蒸煮方式更利于蛋白质吸收,吃鸡蛋建议选煮鸡蛋或蒸蛋羹。

需提醒健身人群,肌肉增长不仅靠多吃蛋白,还需足够力量训练让肌纤维撕裂,此时适量多补蛋白才能助其修复加粗。健身者蛋白质摄入量应与运动量匹配,一般不超成年人推荐量 1 倍,且要均匀分配到三餐,避免一次性大量摄入。


总结

人体每天会代谢消耗部分蛋白质,需通过膳食补充,但要适宜、不过量。

建议普通成年人这么来搭配:每日摄入250克谷物+1个鸡蛋+110克肉类和水产+400克奶类+30克大豆及坚果。其他人群按需调整。


供稿人:夏燕